2025年10月15日,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,某部门通知我,决定最终挑选使用了我17张摄影作品,跨度从2013年到2025年,有城市建设风光、有人民群众生活纪实、有非遗文化展演等等,是我这十几年的心血,特别感动!
这消息来得那样平常,却又像一粒投入心湖的石子,漾开了层层叠叠、难以名状的涟漪。我坐在窗前,午后的光晕斜斜地照在书桌上,尘埃在光柱里缓缓浮沉,仿佛是我那些散佚在岁月里的时光,此刻被一道温柔的召令,重新聚拢了起来。
十七幅。这个数字本身,是如此的具象,却又承载着过于浩瀚的过往。它们不是冰冷的档案编号,而是我生命里十七个滚烫的瞬间,是十七次心跳与世界的共鸣。从2013到2025,这横跨了十三个年头的绵长时光,几乎是我作为一个记录者,最为黄金的一段生命。我仿佛看见,那个多年前背着相机、在渭南的街巷与旷野间奔走的身影,正透过这些被选中的作品,与我默然对望。
那一张张定格的画面,在我脑海里次第亮起,如同暗夜里依次点亮的星辰。
我看见晨曦中初醒的城市,塔吊的臂影划破绯色的天空,那是渭南高新区正在生长骨骼;我看见灯火璀璨的广场上,人们悠闲漫步,孩子的笑靥比烟花更明亮,那是寻常日子里安稳的幸福。我的镜头,也曾深深探入那些古老的脉搏——皮影戏幕后,老艺人青筋微隆的手,正操纵着一个光影的精灵世界;铿锵的华州老腔里,演唱者那胀红了的脸膛、脖子上贲张的血脉,几乎要破开纸面,将那股原始的、土地里生长出的力量喷薄到我脸上来。还有那些我深爱着的人们的身影,他们在田垄间,在院落里,在熙攘的市集上,他们的皱纹里藏着风霜,笑容里却饱含着对这土地最质朴的深情。
这哪里仅仅是十七张照片?这分明是我用脚步丈量过的渭南的土地,用眼睛抚摸过的渭南的容颜,用心灵感受过的渭南的呼吸与心跳。它们是我这十几年生命的注脚,是我将最炽热的情感与最执着的追求,一并熬煮、提炼出的心血结晶。
而如今,这份“心血”,被这座城市的“眼睛”——看见了,并且郑重地使用了。我猜想,它们或许会出现在某个庄重的报告里,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;或许会陈列在某个温馨的展厅中,向人们诉说这片土地上的故事。无论形式如何,我的那些孤独的、充满等待的瞬间,我的那些狂喜的、按下快门的时刻,终于以一种最妥帖的方式,汇入了这座城市宏大的叙事之中。个人的微光,得以照亮公共空间的一角;私人的记忆,竟能与城市的记忆融为一体。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缘分,又是一种多么深沉的肯定!
想到这里,胸中那股暖流便再也抑制不住,奔涌着,化作了满腔的感恩。
感恩渭南,这片厚德载物的福地。是你的山川原野给了我无尽的灵感,是你厚重的人文历史给了我深邃的题材,是你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了我记录的冲动。你是我所有作品不言自明的背景,是我艺术生命得以滋养的根脉。
感恩这一路上,我遇到的所有人。那位在田间歇息时,允许我为他拍照,并报以憨厚一笑的老农;那位在非遗展演后台,不厌其烦为我讲解皮影奥秘的老艺人;那些在城市建设中挥汗如雨,却在我镜头前略显羞涩的工人们;还有无数给予我指点、鼓励与陪伴的师长与朋友。是你们,构成了我镜头里最动人的风景,也是你们,成就了我行走与记录的意义。
最后,这份感恩,必须最深切地给予我的家人。感恩他们的陪伴与帮助。我仍记得无数个为了捕捉晨光或星夜而早出晚归的日子,是家中那盏永远为我亮着的灯,给了我温暖的归途;我也记得沉浸在后期制作的枯燥时光里,是家人递上的一杯热茶,一声关切的问候,消解了我的疲惫。我的镜头对准了外面的世界,而他们的爱,则始终默默对准着我。我的每一张作品,都浸润着他们的理解与支持。
十三年,十七幅作品。它们像一串珍珠,被时间这条无形的线串联起来,如今,被这座城市温柔地拾起。这不仅仅是我的作品被认可,更是我作为一个记录者的生命价值,得到了最深情的回响。
窗外,渭南的夜色正缓缓降临,万家灯火如地上星河。我心中一片澄明,满是宁静的喜悦与无尽的感激。这片福地,这些人,这份事业,值得我永远去热爱,去记录,去感恩。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!
展开